青春登场 携手国之重器——甘肃中医药大学武威肿瘤医院导师2024级研究生论文开题答辩顺利举行
青春登场 携手国之重器——甘肃中医药大学武威肿瘤医院导师2024级研究生论文开题答辩顺利举行
当青年学者的科研构想与“国之重器”重离子治疗系统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创新火花?6月30日,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4级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开题答辩会在武威重离子中心给出答案。三位青年研究生以碳离子放疗临床应用为研究方向,依托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重离子治疗系统,在导师团队指导下展开学术攻坚,展现出“青春力量”与“大国重器”的深度融合。
本次答辩会聚焦碳离子放疗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来自校院双方的专家及答辩研究生参加。答辩专家组由甘肃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郑贵森教授、硕士生导师魏兴民副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硕士生导师刘玉琴主任医师,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特聘专家马常英主任医师、尹朝晟副主任医师组成。研究生导师叶延程教授、张雁山教授参加了答辩会。答辩会由郑贵森教授主持。
在开题答辩过程中,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三位硕士研究生围绕碳离子放疗的临床应用展开汇报:赵晓莉的《碳离子放射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聚焦肺癌治疗,通过对比传统放疗手段,论证碳离子放疗在精准杀伤肿瘤细胞、保护正常组织方面的优势;巩秦黎的《碳离子放射治疗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基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乳腺癌患者数据,探讨碳离子放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价值;王博乐以《局部晚期胰腺癌碳离子放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基于单中心数据及系统性文献综述》为题,结合武威肿瘤医院单中心数据与系统性文献,深入分析碳离子放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答辩专家针对研究设计、数据来源、统计方法等提出专业询问。刘玉琴教授结合自身在肿瘤流行病学领域的丰富经验,建议学生进一步细化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分析;魏兴民副教授从卫生统计学角度,指导学生优化数据处理方法等。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专家马常英、尹朝晟则立足临床实践,分别就多模态治疗策略(如碳离子放疗与靶向药物时序联合)和剂量验证技术(三维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析)给出实操建议。专家们的建议既具理论深度,又贴合临床实际,为学生后续研究提供了清晰方向。
叶延程教授在总结中指出:“碳离子放疗的临床应用已不仅是医疗技术问题,更是涉及卫生经济学评价、医疗资源配置、健康公平性的公共卫生命题。”
本次答辩的研究方向深度植根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武威重离子中心的十年攻坚实践。作为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重离子治疗系统的临床转化基地,该中心自2020年正式投入临床应用以来,已累计完成2000余例肿瘤患者精准治疗。这一平台不仅为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在读研究生提供了“临床-科研-教学”一体化实践场景,也为学生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实践案例,更为中国重离子技术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经过严谨的评审与表决,三位研究生均顺利通过开题答辩。郑贵森教授说道:“碳离子放疗作为精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应用需兼顾技术创新与伦理规范,在后续研究中注重多学科交叉,结合公共卫生视角评估治疗方案的社会效益。”
当三位研究生手持答辩通过决议走出会场,身后是运行五年的国产重离子治疗系统仍在精准运转。这场答辩会不仅是学术成果的检验,更是一个时代命题的诠释——在“健康中国”战略征程中,青年学者以智慧赋能国之重器,国之重器以平台托举青春理想。重离子治疗的未来,就藏在这些年轻人追问“为什么”的眼睛里。”这种双向奔赴的创新生态,正在武威这片热土上,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医疗卫生篇章写下生动注脚。